2014年1月9日 星期四

訪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李宜學老師



◎圖/李宜學老師提供,文/李大巧
刊登於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系友會101學年下學期發行之系友電子報

訪談時間:10261310:00
訪談地點:中央大學文學院一館研究室

    李宜學老師已在本系任教多年,這學期受聘為專任助理教授。我與老師相約在研究室,展開訪談,一起分享老師的讀書、生活點滴。
    宜學老師出生於彰化鹿港,因母親是國小老師,所以從小就自自然然接觸到語文活動,曾參加過各項國語文競賽,直到高中,多次擔任校際演講比賽的學校代表。出於年輕好勝,為了能在比賽中獲得好名次,老師利用課餘時間背誦了許多名篇佳句,擴充辭彙,以備不時之需。由於興趣、環境使然,日後就讀中文系對宜學老師來說,「好像就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」。
    國、高中時期,熱愛創作,常報名寒暑假的文藝營。高二升高三那年夏天,在一個「古典詩創作」的文藝營課程中,聽了一位彰化地方詩人的演講、指導,意外開啟宜學老師的古典詩創作之路,寫下生平第一首古典詩。準備大學聯考期間,晚上讀書累了,常就順手拿起一本《唐詩三百首》,隨興翻閱,充完電後,再繼續念書。
進入大學,除了系上的課業,宜學老師著力於現代散文創作,年年投稿校內「中興湖文學獎」、校外「全國學生文學獎」,頻頻獲獎;每到暑假,便向「全國巡迴文藝營」報到,跑遍東海、政大、靜宜等校園,渴望能一睹心儀作家的廬山真面目,聽聽他們的創作經驗談。老師就讀的中興大學,雖以農、林立校,但仍有濃厚的文學氣息,系上開設了「新文藝」、「文學批評」、「小說選」等現代文學課程,數量不多,但鼓勵學生創作的老師卻不少;「中興湖文學獎」也常見其他院、系的同學投稿,並得到相當不錯的名次。在這樣親近文學的校園氣氛中,又有同好者相互切磋,不啻更豐富了宜學老師的文學靈魂與創作靈感。
此外,宜學老師也投入許多精力參加社團活動,計有編輯社、詩社。編輯社的平時社課,以學長姊的編輯經驗傳承為主,常態性出版報刊、系刊、校刊等,也會承辦或參加編輯營,印象中,全國大專院校的編輯社都會齊聚一堂。由於在編輯社學到的知識與訓練,老師事後回想:當初若沒有繼續念中文研究所,或許可能成為一名編輯。至於詩社,社課分創作、吟唱兩組,平時各有例行性活動,但每到十月左右,便進入集訓期,那是為了參加十二月的「大專青年聯吟大會」,此一集訓,除了使社內詩友的感情、創作功力更上層樓之外,也因為與國樂社同學(一度還曾向外校國樂社借將)合作演出,得到彼此激盪、相互成長的機會,共同組成四、五十人的隊伍,浩浩蕩蕩北上參加比賽(只有一次是在南部中山大學舉辦),「那真是當年各大中文系的年度盛事啊!」宜學老師回憶道。
    聊完大學生活,話鋒一轉,就到了研究所的學習階段。碩士班時,宜學老師仍持續創作、獲獎,但對於研究,老師坦承:初為碩士生,一時之間尚無法順利從純感性的體驗、創作習慣,轉入理性思辨為主的學術軌道。當年中山大學中文所碩一,有門必修課:「文史資料討論」,學生須自擬一個論文題目、大綱,與授課老師反覆討論一整個學期。討論過程中,面對老師不斷的提問、質疑、逼問,班上同學幾乎都毫無招架之力,宜學老師也深受打擊,挫折感極大。但也正因為如此,老師下定決心努力摸索、刻苦研讀,並與同學共組讀書會,逐字細究老師於課堂中再三提及的亞里斯多德《詩學》、韋勒克《文學理論》等著作,急起直追,期能填補過去薄弱的研究基礎。經過這些付出,再加上系上楊雅惠老師、指導教授簡錦松老師的悉心引導,終於在碩三寫李商隱詩的論文時,才感覺到似乎摸著了文學研究的邊。
    博士班進入清華大學中文所,隨蔡英俊老師繼續研究中國古典詩,又選修、旁聽其他老師的課,宜學老師覺得,自己的學術眼界逐漸開闊,但或許是因為課業、工作壓力的緣故,原本熱衷的文學創作,卻逐漸減少了。當時所上規定:每位博士生畢業前均須開設一門課。所以,老師自博二起,已開始在大學教書、兼課,分別於大一國文、中文系輪流開設過「杜甫詩選讀」、「李商隱詩選讀」等課程,算算至今,已近十年。
在這段不算短的教學生涯中,宜學老師接觸過六年級後段班、七年級甚至八年級的學生,對於這三個世代,老師的感想是:剛開始教書的幾年,課堂上學生的年齡、受教背景,都與自己相近,因此,可以較輕易地使用同一種語言、同一套知識系統來溝通,並不覺得有隔閡,直到某日,課堂上一語帶過「七國之亂」,課後卻有學生前來詢問,才驚覺已不能用自己接受義務教育時的思維,看待越來越年輕的學生了!所以,宜學老師現在也會隨時自我提醒,須適時調整教學方法、授課內容,才能讓學生順利消化、吸收,進而愛上文學。

最後,老師期勉中文系的學生,在校期間,辦活動、接觸不同資訊、發展多元興趣固然重要,但型塑自己本科的專業素養,也同等重要,尤其要尊重、看重自己的科系,因為「人必自重,而後人重之!」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