◎圖/李元皓老師提供,文/李大巧
刊登於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系友會100學年上學期發行之系友電子報
刊登於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系友會100學年上學期發行之系友電子報
時間:101年1月14日10:00
地點:中央大學文學院二館研究室
回憶第一次叩門進入元皓老師的研究室,就感受到老師的熱情,喝杯茶後就與老師敲定下週再進行訪談。隔週,依約來至老師的研究室,一入門,就見到老師精神奕奕地等著我們。
元皓老師的學歷,乍看之下與戲曲的關係似乎不大,又是怎麼與戲曲結緣的呢?問了老師後才知道,原來老師自小就喜愛讀演義小說,加上老三台以前時常播戲曲節目,同時,那時販售老京劇唱片是非常普遍的事,如同現在的流行歌曲一樣受歡迎,使得老師從小就浸淫在京劇的環境中,也是那時開始跟戲曲結下了不解之緣。
之後,進入大學,就讀社會學系,在大四那年的專題報告裡,嘗試從社會學的角度看京劇,於是寫了一篇「京劇中的社會思想」,也就是這篇報告,結合了興趣與專業,啟迪了元皓老師往京劇社會學鑽研的興趣。
接著,進入研究所,從事大陸研究,對於實用社會學很著迷,但仍舊想寫戲曲相關的研究,於是,以「大陸地區『京劇』的變遷及其社會文化含意」為題,寫了碩士論文。因論文內容涉及戲曲,開始與王安祈老師聯繫,也因興趣逐漸加深,甚至考進清大中文所,成為王安祈老師的學生,以「京劇老生、旦行流派之形成與分化轉型研究」做為博士論文的題目,繼續鑽研戲曲與社會學的關係。還記得剛進入中文所時,第一次參加研討會仍比照法學院的風格辦理:穿西裝、打領帶,全身行頭齊全地參加,進了會場才發現自己與大家格格不入,也成了當天最風雲的人物、全場要求合照最多次的人!這時才發現:自己真的進入了「文學院」就讀。
元皓老師認為,從社會學系到現在研究戲曲,其實領域跳脫不大,只是能夠用另一個角度來觀察戲曲。能夠掌握愈多的模型,對研究戲曲有許多幫助,同時也能從更多的面向來研究戲曲的形成與發展。
元皓老師對戲曲中的劇本學特別有興趣,尤其是從雜劇到曲藝、再到當代的戲曲發展,能夠從各朝各代及各種戲曲的劇本來研究某齣戲,當每個朝代因時空背景不同,著眼點的改變非常有趣,將在下學期開「戲曲名著選讀」,期待各位研究所同學來選讀。
而本學期開的「物質文化與戲曲」則是因老師的國科會計劃而新設定的一門課,這門課堂上,談論了從經濟史、文化史方向的京劇呈現,在這方面,大陸的城市中又以上海比北京顯著,箇中之因,為上海是個商貿比北京還要旺盛的城市,而京劇唱片的發行又隨著商路的流動,而跟著到各地發展。並且,牽涉到版本學,每一版本戲的來龍去脈,都隨著來源的不同以及接著的去路,使戲曲的發展方向愈來愈不同。同時,相較於西方,教會能夠提供相當大數量的古籍做為學術研究的來源,在古代的中國,並無一個保存此類書籍的機構,故當代學者們想研究這個領域的學問時,手頭上常缺乏完整的文獻來探討。
於此同時,元皓老師不忘提個人鑽研較深的老唱片研究,當初1950年代,因唱片壓製仍舊是獨占的產業,於是研究老唱片只需鎖定女王唱片、鳴鳳唱片、第一唱片等唱片行的出版品,來源較簡單易掌握。而到了1960年代,因掌握了製作唱片的技術,地下唱片行漸漸興起,使當時購買老唱片是輕而易舉、便宜而方便的戲曲興趣培養方式,不過,這也使得研究這個時代的老唱片變得較為不易。
此外,元皓老師也有許多訪談經驗與我們方享。因對相聲喜愛非常,首次與魏龍豪的談話,加上之後因緣際會訪談了吳兆南,都成為難忘的回憶。就讀博班後,跟著王安祈老師撰寫《京劇五十年》,跟著安祈老師訪談了許多聞名台灣的京劇名家,其中印象最深刻的經驗是訪問王復蓉(陶喆的媽媽)。跟安祈老師在咖啡廳裡等了一個半小時,手機沒人接,在元皓老師及安祈老師考慮該不該繼續等下去時,王復蓉才全身血跡斑斑地出現,這可嚇傻了兩位老師。一問才知道:原來王復蓉退出劇壇後,就積極參與照顧流浪動物的計劃,那天之所以遲到,是因為路上碰見車撞了狗,送狗至醫院後,才趕至咖啡廳進行訪談。這特別的經驗,是老師寫書時的種種附帶的趣事之一。
在種種的訪談趣事中,我們進行了這次的訪談,老師勉勵我們未來能繼續研究各地地方戲曲,而不只是鑽研京劇、崑曲等大劇種。有機會也要親自造訪一趟山西師範大學,當地的戲曲文物、名勝古蹟等,對研究戲曲的學生們來說,都是十分值得親眼一見的景點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