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1月7日 星期二

訪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洪本健老師

◎圖/洪本健老師提供,文/李大巧
刊登於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系友會101學年下學期發行之系友電子報

訪談時間:10222711:00
訪談地點:中央大學香草庭園


    
與本健老師相約中大會館,原欲往校園咖啡用餐,卻發現搬遷歇業中,於是在細雨綿綿中,與老師沿著環校道路,邊介紹校園環境、邊漫步前往香草庭園。由於擔任客座教授一職,老師與師母二月初即來臺,閒談之中提到與花蓮的親戚同迎新年。談起花蓮就想起了吉安鄉,於是聯想到江西省吉安市,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的故鄉,開啟了本健老師對唐宋古文研究及求學路的回想。
    自國中即閱讀古典文學的台灣學子,對唐宋八大家並不感到陌生,老師因就讀初中(編按:國中)時即接觸王安石的〈祭歐陽文忠公〉:「其積於中者,如江河之停蓄;其發於外者,爛如日之光輝。其清音幽韻,淒如飄風急雨之驟至;其雄辭閎辨,快如輕車駿馬之奔馳。」這一段優美的文字,讓老師的心海起了漣漪對唐宋時代的文人作品起了無限的嚮往,行文之中也欲仿古人之文采。讀高中後,接觸更多更廣,更加深了老師對唐宋文學的興趣。

    進入華東師範大學後沒多久,即遇上了四清運動,下鄉去了安徽滁州,在那裡,看到心儀已久的醉翁亭,現地感受了歐陽修曾流連忘返之所在。回到上海繼續學業又碰上了文化大革命,後在中學當了十年的教師,期間依舊孜孜不倦地閱讀歷代散文,自然包括歐陽修的相關文學作品。在大時代的波濤中,求學之路並不明朗。
    恢復研究生考試之後,考回母校華東師範大學繼續學習,因原本研究先秦文學的導師出車禍過世,於是三個同窗在無助中,轉向大學時曾受業的葉百豐先生,提出希望轉而研究唐宋文學的想法,蒙葉先生寬宏收為門生。多舛的求學生涯,磨練出了老師做學問的軔性與毅力。
    葉百豐老師出身安徽桐城,家學淵源之故,對古文非常在行,對學生亦關懷備至,曾推薦本健老師參與眾學者雲集的全國首屆桐城派學術研討會,使老師在研究生學習階段獲益良多。而為了撰寫學位論文搜集資料,老師整個寒暑假幾乎都待在上海市圖及華東師大圖書館,每日足不出「圖」地埋頭於學問的鑽研之中。在撰寫《醉翁的世界:歐陽修評傳》時,得到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學識淵博的范炯編輯的熱情鼓勵,並在該社出版了自己的處女作。本健老師特別感激地提到中華書局資深編審劉尚榮先生,說他為學術把關,以高度負責、精益求精的態度審讀書稿,作出了許多修正和補充,使該社出版的《歐陽修資料彙編》的學術品質得到保證。本健老師稱劉尚榮先生引領自己走上了深入研究歐陽修的學術之路。由於埋首苦讀,辛勤筆耕,老師還出版了《宋文六大家活動編年》(上海: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)、《王安石散文選集》(天津:百花文藝出版社)、《中國文化經典要義全書》之一《唐宋散文要義》(北京:光明日報出版社)、《解題匯評古文觀止》(上海: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)、《宋代散文評點》(南寧:廣西教育出版社)、《歐陽修詩文集校箋》(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)等著作。
    看著本健老師侃侃而談自己的著作的神情,訴說每個細節、每個過程、每個貴人、每個契機,不禁跟著老師一起進入唐宋文學及文獻學的世界中徜徉。老師提到了出版這些書籍的重要幕後推手──該出版社的編輯們──因此,我們得知當時的編輯們慧眼獨具,不僅推動出版了具學術價值的作品,也為審訂著作下了許多功夫,堪稱出版業的一段佳話。

    而一百學年度來校擔任客座教授的陳慶元教授,是本健老師的多年好友,兩人因學術研究相近而得以常在研討會上碰面、切磋,加上兩人皆為福建人,親不親故鄉人,特別惺惺相惜這段友誼。提及慶元教授就想起他日日在中大泳池的身影,在慶元教授的推薦下,本健老師也決定在學術研究之餘,養成固定運動習慣。倘使有空造訪中大游泳池,說不定能在泳池畔巧遇本健老師!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